道德經第1章~第45章

戰國 (公元前475年 - 公元前221年)

道德經▪第一章

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無名天地之始;有名萬物之母。故常無欲,以觀其妙;常有欲,以觀其徼。此兩者,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。玄之又玄,衆妙之門。

道可道,謂經術政教之道也。非常道。非自然生長之道也。常道當以無為養神,無事安民,含光藏暉,滅跡匿端,不可稱道。名可名,謂富貴尊榮,高世之名也。非常名。非自然常在之名也。常名當如嬰兒之未言,雞子之未分,明珠在蚌中,美玉處石間,內雖昭昭,外如愚頑。無名,天地之始。無名者謂道,道無形,故不可名也。始者道本也,吐氣布化,出於虛無,為天地本始也。有名,萬物之母。有名謂天地。天地有形位、有陰陽、有柔剛,是其有名也。萬物母者,天地含氣生萬物,長大成熟,如母之養子也。故常無欲,以觀其妙;妙,要也。人常能無欲,則可以觀道之要,要謂一也。一出布名道,讚敘明是非。常有欲,以觀其徼。徼,歸也。常有欲之人,可以觀世俗之所歸趣也。此兩者,同出而異名,兩者,謂有欲無欲也。同出者,同出人心也。而異名者,所名各異也。名無欲者長存,名有欲者亡身也。同謂之玄,玄,天也。言有欲之人與無欲之人,同受氣於天也。玄之又玄,天中復有天也。稟氣有厚薄,得中和滋液,則生賢聖,得錯亂污辱,則生貪淫也。眾妙之門。能之天中復有天,稟氣有厚薄,除情去欲守中和,是謂知道要之門戶也。

道德經▪第二章
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,長短相較,高下相傾,音聲相和,前後相隨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;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。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自揚己美,使彰顯也。斯惡已;有危亡也。皆知善之為善,有功名也。斯不善已。人所爭也。故有無相生,見有而為無也。難易相成,見難而為易也。長短相較,見短而為長也。高下相傾,見高而為下也。音聲相和,上唱下必和也。前後相隨。上行下必隨也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以道治也。行不言之教,以身師導之也。萬物作焉各自動也。而不辭,不辭謝而逆止。生而不有,元氣生萬物而不有為而不恃,道所施為,不恃望其報也。功成而弗居。功成事就,退避不居其位。夫唯弗居,夫惟功成不居其位。是以不去。福德常在,不去其身也。此言不行不可隨,不言不可知疾。上六句有高下長短,君開一源,下生百端,百端之變,無不動亂。

道德經▪第三章

不尚賢,使民不爭;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;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。是以聖人之治,虛其心,實其腹,弱其志,強其骨。常使民無知無欲。使夫知者不敢為也。為無為,則無不治。

不尚賢,賢謂世俗之賢,辯口明文,離道行權,去質為文也。不尚者,不貴之以祿,不貴之以官。使民不爭。不爭功名,返自然也。不貴難得之貨,言人君不御好珍寶,黃金棄於山,珠玉捐於淵也。使民不為盜。上化清靜,下無貪人。不見可欲,放鄭聲,遠美人。使心不亂。不邪淫,不惑亂也。是以聖人之治,說聖人治國與治身同也。虛其心,除嗜欲,去亂煩。實其腹,懷道抱一守,五神也。弱其志,和柔謙讓,不處權也。強其骨。愛精重施,髓滿骨堅。常使民無知無欲。返樸守淳。使夫知者不敢為也。思慮深,不輕言。為無為,不造作,動因循。則無不治。德化厚,百姓安。

道德經▪第四章

道沖而用之或不盈。淵兮似萬物之宗。挫其銳,解其紛,和其光,同其塵。湛兮似或存。吾不知誰之子,象帝之先。

道沖而用之沖,中也。道匿名藏譽,其用在中。或不盈,或,常也。道常謙虛不盈滿。淵乎似萬物之宗。道淵深不可知,似為萬物知宗祖。挫其銳,銳,進也。人欲銳精進取功名,當挫止之,法道不自見也。解其紛,紛,結恨也。當念道無為以解釋。和其光,言雖有獨見之明,當知闇昧,不當以擢亂人也。同其塵。當與眾庶同垢塵,不當自別殊。湛兮似若存。言當湛然安靜,故能長存不亡。吾不知誰之子,老子言:我不知,道所從生。象帝之先。道自在天帝之前,此言道乃先天地之生也。至今在者,以能安靜湛然,不勞煩欲使人修身法道。

道德經▪第五章

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乎?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。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

天地不仁,天施地化,不以仁恩,任自然也。以萬物為芻狗。天地生萬物,人最為貴,天地視之如芻草狗畜,不貴望其報也。聖人不仁,聖人愛養萬民,不以仁恩,法天地行自然。以百姓為芻狗。聖人視百姓如芻草狗畜,不貴望其禮意。天地之間,天地之間空虛,和氣流行,故萬物自生。人能除情欲,節滋味,清五臟,則神明居之也。其猶橐籥乎。橐籥中空虛,人能有聲氣。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。言空虛無有屈竭時,動搖之,益出聲氣也。多言數窮,多事害神,多言害身,口開舌舉,必有禍患。不如守中。不如守德於中,育養精神,愛氣希言。

道德經▪第六章

谷神不死,是謂玄牝。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。綿綿若存,用之不勤。

谷神不死,谷,養也。人能養神則不死也。神,謂五臟之神也。肝藏魂,肺藏魄,心藏神,腎藏精,脾藏志,五藏盡傷,則五神去矣。是謂玄牝。言不死之有,在於玄牝。玄,天也,於人為鼻。牝,地也,於人為口。天食人以五氣,從鼻入藏於心。五氣輕微,為精、神、聰、明、音聲五性。其鬼曰魂,魂者雄也,主出入於人鼻,與天通,故鼻為玄也。地食人以五味,從口入藏於胃。五味濁辱,為形、骸、骨、肉、血、脈六情。其鬼曰魄,魄者雌也,主出入於人口,與地通,故口為牝也。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。根,元也。言鼻口之門,是乃通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。綿綿若存,鼻口呼噏喘息,當綿綿微妙,若可存,復若無有。用之不勤。用氣當寬舒,不當急疾懃勞也。

道德經▪第七章

天長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長生。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;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無私耶?故能成其私。

天長地久,說天地長生久壽,以喻教人也。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天地所以獨長且久者,以其安靜,施不求報,不如人居處,汲汲求自饒之利,奪人以自與也。故能長生。以其不求生,故能長生不終也。是以聖人後其身,先人而後己也。而身先,天下敬之,先以為長。外其身,薄己而厚人也。而身存。百姓愛之如父母,神明祐之若赤子,故身常存。非以其無私邪。聖人為人所愛,神明所祐,非以其公正無私所致乎。故能成其私。人以為私者,欲以厚己也。聖人無私而己自厚,故能成其私也。

道德經▪第八章
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衆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夫唯不爭,故無尤。

上善若水。上善之人,如水之性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水在天為霧露,在地為源泉也。處眾人之所惡,眾人惡卑濕垢濁,水獨靜流居之也。故幾於道。水性幾於道同。居善地,水性善喜於地,草木之上即流而下,有似於牝動而下人也。心善淵,水深空虛,淵深清明。與善仁,萬物得水以生。與,虛不與盈也。言善信,水內影照形,不失其情也。正善治,無有不洗,清且平也。事善能,能方能圓,曲直隨形。動善時。夏散冬凝,應期而動,不失天時。夫唯不爭,壅之則止,決之則流,聽從人也。故無尤。水性如是,故天下無有怨尤水者也。

道德經▪第九章

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揣而銳之,不可長保。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;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。功遂身退天之道。

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。盈,滿也。已,止也。持滿必傾,不如止也。揣而梲之,不可長保。揣,治也。先揣之,後必棄捐。金玉滿堂,莫之能守。嗜欲傷神,財多累身。富貴而驕,自遺其咎。夫富當賑貧,貴當憐賤,而反驕恣,必被禍患也。功成、名遂、身退,天之道。言人所為,功成事立,名跡稱遂,不退身避位,則遇於害,此乃天之常道也。譬如日中則移,月滿則虧,物盛則衰,樂極則哀。

道德經▪第十章

載營魄抱一,能無離乎?專氣致柔,能嬰兒乎?滌除玄覽,能無疵乎?愛民治國,能無知乎?天門開闔,能為雌乎?明白四達,能無知乎?生之、畜之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長而不宰,是謂玄德。

載營魄,營魄,魂魄也。人載魂魄之上得以生,當愛養之。喜怒亡魂,卒驚傷魄。魂在肝,魄在肺。美酒甘肴,腐人肝肺。故魂靜志道不亂,魄安得壽延年也。抱一,能無離乎,言人能抱一,使不離於身,則長存。一者,道始所生,太和之精氣也。故曰:一布名於天下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侯王得一以為正平,入為心,出為行,布施為德,摠名為一。一之為言,志一無二也。專氣致柔,專守精氣使不亂,則形體能應之而柔順。能嬰兒。能如嬰兒內無思慮,外無政事,則精神不去也。滌除玄覽,當洗其心,使潔淨也。心居玄冥之處,覽知萬事,故謂之玄覽也。能無疵。不淫邪也,淨能無疵病乎。愛民治國,治身者,愛氣則身全;治國者,愛民則國安。能無為。治身者呼吸精氣,無令耳聞;治國者,佈施惠德,無令下知也。天門開闔,天門謂北極紫微宮。開闔謂終始五際也。治身:天門,謂鼻孔開,謂喘息闔,謂呼吸也。能為雌。治身當如雌牝,安靜柔弱,治國應變,合而不唱也。明白四達,言達明白,如日月四通,滿於天下八極之外。故曰:視之不見,聽之不聞,彰布之於十方,煥煥煌煌也。能無知。無有能知道滿於天下者。生之、畜之。道生萬物而畜養之。生而不有,道生萬物,無所取有。為而不恃,道所施為,不恃望其報也。長而不宰,道長養萬物,不宰割以為器用。是謂玄德。言道行德,玄冥不可得見,欲使人如道也。

道德經▪第十一章

三十輻,共一轂,當其無,有車之用。埏埴以為器,當其無,有器之用。鑿戶牖以為室,當其無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為利,無之以為用。

三十輻共一轂,古者車三十輻,法月數也。共一轂者,轂中有孔,故眾輻共湊之。治身者當除情去欲,使五藏空虛,神乃歸之。治國者寡能,摠眾弱共使強也。當其無,有車之用。無,謂空虛。轂中空虛,輪得轉行,轝中空虛,人得載其上也。埏埴以為器,埏,和也。埴,土也。和土以為飲食之器。當其無,有器之用。器中空虛,故得有所盛受。鑿戶牖以為室,謂作屋室。當其無有室之用。言戶牖空虛,人得以出入觀視;室中空虛,人得以居處,是其用。故有之以為利,利,物也,利於形用。器中有物,室中有人,恐其屋破壞,腹中有神,畏其形亡也。無之以為用。言虛空者乃可用盛受萬物,故曰虛無能制有形。道者空也。

道德經▪第十二章

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聾;五味令人口爽;馳騁田獵,令人心發狂;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。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,故去彼取此。

五色令人目盲;貪淫好色,則傷精失明也。五音令人耳聾;好聽五音,則和氣去心,不能聽無聲之聲。五味令人口爽;爽,亡也。人嗜於五味於口,則口亡,言失於道也。馳騁畋獵,令人心發狂,人精神好安靜,馳騁呼吸,精神散亡,故發狂也。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。妨,傷也。難得之貨,謂金銀珠玉,心貪意欲,不知饜足,則行傷身辱也。是以聖人為腹,守五性,去六情,節志氣,養神明。不為目,目不妄視,妄視泄精於外。故去彼取此。去彼目之妄視,取此腹之養性。

道德經▪第十三章

寵辱若驚,貴大患若身。何謂寵辱若驚?寵為下,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,是謂寵辱若驚。何謂貴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故貴以身為天下,若可寄天下;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託天下。

寵辱若驚,身寵亦驚,身辱亦驚。貴大患若身。貴,畏也。若,至也。謂大患至身,故皆驚。何謂寵辱。問何謂寵,何謂辱。寵者尊榮,辱者恥辱。及身還自問者,以曉人也。辱為下,辱為下賤。得之若驚,得寵榮驚者,處高位如臨深危也。貴不敢驕,富不敢奢。失之若驚,失者,失寵處辱也。驚者,恐禍重來也。是謂寵辱若驚。解上得之若驚,失之若驚。何謂貴大患若身。復還自問:何故畏大患至身。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。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。有身憂者,勤勞念其飢寒,觸情從欲,則遇禍患也。及吾無身,吾何有患。使吾無有身體,得道自然,輕舉昇雲,出入無間,與道通神,當有何患。故貴以身為天下者,則可寄天下,言人君貴其身而賤人,欲為天下主者,則可寄立,不可以久也。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託天下。言人君能愛其身,非為己也,乃欲為萬民之父母。以此得為天下主者,乃可以託其身於萬民之上,長無咎也。

道德經▪第十四章

視之不見,名曰夷;聽之不聞,名曰希;搏之不得,名曰微。此三者不可致詰,故混而為一。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。繩繩不可名,復歸於無物。是謂無狀之狀,無物之象,是謂惚恍。迎之不見其首,隨之不見其後。執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謂道紀。

視之不見名曰夷,無色曰夷。言一無采色,不可得視而見之。聽之不見名曰希,無聲曰希。言一無音聲,不可得聽而聞之。搏之不得名曰微。無形曰微。言一無形體,不可摶持而得之。此三者不可致詰,三者,謂夷、希、微也。不可致詰者,夫無色、無聲、無形,口不能言,書不能傳,當受之以靜,求之以神,不可問詰而得之也。故混而為一。混,合也。故合於三名之為一。其上不皦,言一在天上,不皦。皦,光明。其下不昧。言一在天下,不昧。昧,有所闇冥。繩繩不可名,繩繩者,動行無窮級也。不可名者,非一色也,不可以青黃白黑別,非一聲也,不可以宮商角徵羽聽,非一形也,不可以長短大小度之也。復歸於無物。物,質也。復當歸之於無質。是謂無狀之狀,言一無形狀,而能為萬物作形狀也。無物之象,一無物質,而為萬物設形象也。是謂惚恍。一忽忽恍恍者,若存若亡,不可見之也。迎之不見其首,一無端末,不可預待也。除情去欲,一自歸之也。隨之不見其後,言一無影跡,不可得而看。執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,聖人執守古道,生一以御物,知今當有一也。能知古始,是謂道紀。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,是謂知道綱紀也。

道德經▪第十五章

古之善為士者,微妙玄通,深不可識。夫唯不可識,故強為之容。豫兮若冬涉川;猶兮若畏四鄰;儼兮其若容;渙兮若冰之將釋;敦兮其若樸;曠兮其若谷;混兮其若濁;孰能濁以靜之徐清?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?保此道者,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故能蔽不新成。

古之善為士者,謂得道之君也。微妙玄通,玄,天也。言其志節玄妙,精與天通也。深不可識。道德深遠,不可識知,內視若盲,反聽若聾,莫知所長。夫唯不可識,故強為之容。謂下句也。與兮若冬涉川;舉事輒加重慎與。與兮若冬涉川,心難之也。猶兮若畏四鄰;其進退猶猶如拘制,若人犯法,畏四鄰知之也。儼兮其若容;如客畏主人,儼然無所造作也。渙兮若冰之將釋,渙者,解散。釋者,消亡。除情去欲,日以空虛。敦兮其若朴,敦者,質厚。朴者,形未分。內守精神,外無文采也。曠兮其若谷;曠者,寬大。谷者,空虛。不有德功名,無所不包也。渾兮其若濁。渾者,守本真,濁者,不照然。與眾合同,不自專也。孰能濁以靜之,徐清。孰,誰也。誰能知水之濁止而靜之,徐徐自清也。孰能安以久動之,徐生。誰能安靜以久,徐徐以長生也。保此道者,不欲盈。保此徐生之道,不欲奢泰盈溢。夫惟不盈,故能蔽不新成。夫為不盈滿之人,能守蔽不為新成。蔽者,匿光榮也。新成者,貴功名。

道德經▪第十六章

致虛極,守靜篤。萬物並作,吾以觀復。夫物芸芸,各復歸其根。歸根曰靜,是謂復命。復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沒身不殆。

致虛極,得道之人,捐情去欲,五內清靜,至於虛極。守靜篤,守清靜,行篤厚。萬物並作,作,生也。萬物並生也。吾以觀復。言吾以觀見萬物無不皆歸其本也。人當念重其本也。夫物芸芸,芸芸者,華葉盛也。各復歸其根,言萬物無不枯落,各復反其根而更生也。歸根曰靜,靜謂根也。根安靜柔弱,謙卑處下,故不復死也。是謂復命。言安靜者是為復還性命,使不死也。復命曰常。復命使不死,乃道之所常行也。知常曰明;能知道之所常行,則為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。不知道之所常行,妄作巧詐,則失神明,故凶也。知常容,能知道之所常行,去情忘欲,無所不包容也。容乃公,無所不包容,則公正無私,眾邪莫當。公乃王,公正無私,可以為天下王。治身正則形一,神明千萬,共湊其躬也。王乃天,能王,德合神明,乃與天通。天乃道,德與天通,則與道合同也。道乃久。與道合同,乃能長久。沒身不殆。能公能王,通天合道,四者純備,道德弘遠,無殃無咎,乃與天地俱沒,不危殆也。

道德經▪第十七章

太上,下知有之;其次,親而譽之;其次,畏之;其次,侮之。信不足,焉有不信焉。悠兮,其貴言。功成事遂,百姓皆謂我自然。

太上,下知有之。太上,謂太古無名之君。下知有之者,下知上有君,而不臣事,質朴也。其次,親之譽之。其德可見,恩惠可稱,故親愛而譽之。其次畏之。設刑法以治之。其次侮之。禁多令煩,不可歸誠,故欺侮之。信不足焉,﹝有不信焉﹞。君信不足於下,下則應之以不信,而欺其君也。猶兮其貴言。說太上之君,舉事猶,貴重於言,恐離道失自然也。功成事遂,謂天下太平也。百姓皆謂我自然。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,反以為己自當然也。

道德經▪第十八章

大道廢,有仁義;智慧出,有大偽;六親不和,有孝慈;國家昏亂,有忠臣。

大道廢,有仁義。大道之時,家有孝子,戶有忠信,仁義不見也。大道廢不用,惡逆生,乃有仁義可傳道。智慧出,有大偽。智慧之君賤德而貴言,賤質而貴文,下則應之以為大偽姦詐。六親不和,有孝慈。六紀絕,親戚不合,乃有孝慈相牧養也。國家昏亂,有忠臣。政令不明,上下相怨,邪僻爭權,乃有忠臣匡正其君也。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,人盡無欲不知廉,各自潔己不知貞。大道之世,仁義沒,孝慈滅,猶日中盛明,眾星失光。

道德經▪第十九章

絕聖棄智,民利百倍;絕仁棄義,民復孝慈;絕巧棄利,盜賊無有。此三者以為文不足。故令有所屬:見素抱樸,少私寡欲。

絕聖絕聖制作,反初守元。五帝垂象,倉頡作書,不如三皇結繩無文。棄智,棄智慧,反無為。民利百倍。農事修,公無私。絕仁棄義,絕仁之見恩惠,棄義之尚華言。民復孝慈。德化淳也。絕巧棄利,絕巧者,詐偽亂真也。棄利者,塞貪路閉權門也。盜賊無有。上化公正,下無邪私。此三者,謂上三事所棄絕也。以為文不足,以為文不足者,文不足以教民。故令有所屬。當如下句。見素抱樸,見素者,當抱素守真,不尚文飾也。抱朴者,當見其篤朴1,以示下,故可法則。少私寡欲。少私者,正無私也。寡欲者,當知足也。

道德經▪第二十章

絕學無憂,唯之與阿,相去幾何?善之與惡,相去若何?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荒兮其未央哉!衆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臺。我獨怕兮其未兆;如嬰兒之未孩;儽儽兮若無所歸。衆人皆有餘,而我獨若遺。我愚人之心也哉!沌沌兮,俗人昭昭,我獨若昏。俗人察察,我獨悶悶。澹兮其若海,飂兮若無止,衆人皆有以,而我獨頑似鄙。我獨異於人,而貴食母。

絕學絕學不真,不合道文。無憂。除浮華則無憂患也。唯之與阿,相去幾何。同為應對而相去幾何。疾時賤質而貴文。善之與惡,相去若何。善者稱譽,惡者諫諍,能相去何如。疾時惡忠直,用邪佞也。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人謂道人也。人所畏者,畏不絕學之君也。不可不畏,近令色,殺仁賢。荒兮其未央哉!言世俗人荒亂,欲進學為文,未央止也。眾人熙熙,熙熙,放淫多情欲也。如享太牢,如飢思太牢之具,意無足時也。如春登臺。春,陰陽交通,萬物感動,登台觀之,意志淫淫然。我獨怕兮其未兆,我獨怕然安靜,未有情欲之形兆也。如嬰兒之未孩。如小兒未能答偶人時也。乘乘兮若無所歸。我乘乘如窮鄙,無所歸就。眾人皆有餘,眾人餘財以為奢,餘智以為詐。而我獨若遺。我獨如遺棄,似於不足也。我愚人之心也哉,不與俗人相隨,守一不移,如愚人之心也。沌沌兮。無所分別。俗人昭昭,明且達也。我獨若昏。如闇昧也。俗人察察,察察,急且疾也。我獨悶悶。悶悶,無所割截。忽兮若海,我獨忽忽,如江海之流,莫知其所窮極也。漂兮若無所止。我獨漂漂,若飛若揚,無所止也,志意在神域也。眾人皆有以,以,有為也。而我獨頑我獨無為。似鄙。鄙,似若不逮也。我獨異於人我獨與人異也。而貴食母。食,用也。母,道也。我獨貴用道也。

道德經▪第二十一章

孔德之容,唯道是從。道之為物,唯恍唯惚。忽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忽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以閱衆甫。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?以此。

孔德之容,孔,大也。有大德之人,無所不容,能受垢濁,處謙卑也。唯道是從。唯,獨也。大德之人,不隨世俗所行,獨從於道也。道之為物,唯怳唯忽。道之於萬物,獨怳忽往來,於其無所定也。忽兮怳兮,其中有象;道唯忽怳無形,之中獨有萬物法象。怳兮忽兮,其中有物。道唯怳忽,其中有一,經營生化,因氣立質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,道唯窈冥無形,其中有精實,神明相薄,陰陽交會也。其精甚真,言存精氣,其妙甚真,非有飾也。其中有信。道匿功藏名,其信在中也。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自,從也。自古至今,道常在不去。以閱眾甫,閱,稟也。甫,始也。言道稟與,萬物始生,從道受氣。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。吾何以知萬物從道受氣。以此。此,今也。以今萬物皆得道精氣而生,動作起居,非道不然。

道德經▪第二十二章

曲則全,枉則直,窪則盈,弊則新,少則得,多則惑。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。不自見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長。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古之所謂曲則全者,豈虛言哉!誠全而歸之。

曲則全,曲己從眾,不自專,則全其身也。枉則直,枉,屈己而伸人,久久自得直也。窪則盈,地窪下,水流之;人謙下,德歸之。敝則新,自受弊薄,後己先人,天下敬之,久久自新也。少則得,自受取少則得多也,天道祐謙,神明託虛。多則惑。財多者,惑於所守,學多者,惑於所聞。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。抱,守也。式,法也。聖人守一,乃知萬事,故能為天下法式也。不自見故明,聖人不以其目視千里之外也,乃因天下之目以視,故能明達也。不自是故彰,聖人不自以為是而非人,故能彰顯於世。不自伐故有功,伐,取也。聖人德化流行,不自取其美,故有功於天下。不自矜故長。矜,大也。聖人不自貴大,故能久不危。夫惟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此言天下賢與不肖,無能與不爭者爭也。古之所謂曲則全者,豈虛言哉。傳古言,曲從則全身,此言非虛妄也。誠全而歸之。誠,實也。能行曲從者,實其肌體,歸之於父母,無有傷害也。

道德經▪第二十三章

希言自然,故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孰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況於人乎?故從事於道者,道者,同於道;德者,同於德;失者,同於失。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信不足,焉有不信焉。

希言自然。希言者,謂愛言也。愛言者,自然之道。故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飄風,疾風也。驟雨,暴雨也。言疾不能長,暴不能久也。孰為此者?天地。孰,誰也。誰為此飄風暴雨者乎?天地所為。天地尚不能久,不能終於朝暮也。而況於人乎?天地至神合為飄風暴雨,尚不能使終朝至暮,何況人欲為暴卒乎。故從事於道者,從,為也。人為事當如道安靜,不當如飄風驟雨也。道者同於道,道者,謂好道人也。同於道者,所謂與道同也。德者同於德,德者,謂好德之人也。同於德者,所謂與德同也。失者同於失。失,謂任己而失人也。同於失者,所謂與失同也。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。與道同者,道亦樂得之也。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,與德同者,德亦樂得之也。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與失同者,失亦樂失之也。信不足焉,君信不足於下,下則應君以不信也。有不信焉。此言物類相歸,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。雲從龍,風從虎,水流濕,火就燥,自然之類也。

道德經▪第二十四章

企者不立;跨者不行;自見者不明;自是者不彰;自伐者無功;自矜者不長。其在道也,曰:餘食贅行。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

企者不立,企,進也。謂貪權慕名,進取功榮,則不可久立身行道也。跨者不行,自以為貴而跨於人,眾共蔽之,使不得行。自見者不明,人自見其形容以為好,自見其所行以為應道,殊不知其形醜,操行之鄙。自是者不彰,自以為是而非人,眾共蔽之,使不得彰明。自伐者無功,所謂輒自伐取其功美,即失有功於人也。自矜者不長。好自矜大者,不可以長久。其在道也,曰:餘食贅行。贅,貪也。使此自矜伐之人,在治國之道,日賦歛餘祿食以為貪行。物或惡之。此人在位,動欲傷害,故物無有不畏惡之者。故有道者不處。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國也。

道德經▪第二十五章
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獨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強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遠,遠曰反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
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謂道無形,混沌而成萬物,乃在天地之前。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,寂者,無音聲。寥者,空無形。獨立者,無匹雙。不改者,化有常。周行而不殆,道通行天地,無所不入,在陽不焦,託蔭不腐,無不貫穿,而不危怠也。可以為天下母。道育養萬物精氣,如母之養子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我不見道之形容,不知當何以名之,見萬物皆從道所生,故字之曰道。強為之名曰大。不知其名,強曰大者,高而無上,羅而無外,無不包容,故曰大也。大曰逝,其為大,非若天常在上,非若地常在下,乃復逝去,無常處所也。逝曰遠,言遠者,窮乎無窮,布氣天地,無所不通也。遠曰反。言其遠不越絕,乃復反在人身也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道大者,包羅天地,無所不容也。天大者,無所不蓋也。地大者,無所不載也。王大者,無所不制也。域中有四大,四大,道、天、地、王也。凡有稱有名,則非其極也。言道則有所由,有所由然後謂之為道,然則是道稱中之大也,不若無稱之大也,無稱不可而得為名,曰域也。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內也,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。而王居其一焉。八極之內有四大,王居其一也。人法地,人當法地安靜和柔也,種之得五穀,掘之得甘泉,勞而不怨也,有功而不置也。地法天,天澹泊不動,施而不求報,生長萬物,無所收取。天法道,道清靜不言,陰行精氣,萬物自成也。道法自然。道性自然,無所法也。

道德經▪第二十六章

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。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。雖有榮觀,燕處超然。奈何萬乘之主,而以身輕天下?輕則失本,躁則失君。

重為輕根,人君不重則不尊,治身不重則失神,草木之花葉輕,故零落,根重故長存也。靜為躁君。人君不靜則失威,治身不靜則身危,龍靜故能變化,虎躁故夭虧也。是以聖人終日行,不離輜重。輜,靜也。聖人終日行道,不離其靜與重也。雖有榮觀,燕處超然。榮觀,謂宮闕。燕處,后妃所居也。超然,遠避而不處也。奈何萬乘之主奈何者,疾時主傷痛之辭。萬乘之主謂,王者。而以身輕天下?王者至尊,而以其身行輕躁乎。疾時王奢恣輕淫也。輕則失臣,王者輕淫則失其臣,治身輕淫則失其精。躁則失君。王者行躁疾則失其君位,治身躁疾則失其精神也。

道德經▪第二十七章

善行無轍迹,善言無瑕讁;善數不用籌策;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,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。是以聖人常善救人,故無棄人;常善救物,故無棄物。是謂襲明。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師;不善人者,善人之資。不貴其師,不愛其資,雖智大迷,是謂要妙。

善行無轍迹,善行道者求之於身,不下堂,不出門,故無轍迹。善言無瑕讁,善言謂擇言而出之,則無瑕疵讁過於天下。善數不用籌策,善以道計事者,則守一不移,所計不多,則不用籌策而可知也。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以道閉情欲、守精神者,不如門戶有關楗可得開。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。善以道結事者,乃可結其心,不如繩索可得解也。是以聖人常善救人,聖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,欲以救人性命。故無棄人;使貴賤各得其所也。常善救物,聖人所以常教民順四時者,欲以救萬物之殘傷。故無棄物。聖人不賤名而貴玉視之如一。是謂襲明。聖人善救人物,是謂襲明大道。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師;人之行善者,聖人即以為人師。不善人者,善人之資。資,用也。人行不善者,聖人猶教導使為善,得以給用也。不貴其師,獨無輔也。不愛其資無所使也。雖智大迷,雖自以為智。言此人乃大迷惑。是謂要妙。能通此意,是謂知微妙要道也。

道德經▪第二十八章

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。為天下谿,常德不離,復歸於嬰兒。知其白,守其黑,為天下式。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復歸於無極。知其榮,守其辱,為天下谷。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樸散則為器,聖人用之,則為官長,故大制不割。

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。雄以喻尊,雌以喻卑。人雖自知其尊顯,當復守之以卑微,去雄之強梁,就雌之柔和,如是則天下歸之,如水流入深谿也。為天下谿,常德不離,人能謙下如深谿,則德常在,不復離於己。復歸於嬰兒。當復歸志於嬰兒,惷然而無所知也。知其白守其黑,為天下式。白以喻昭昭,黑以喻默默。人雖自知昭昭,明白當復守之以默默,如闇昧無所見,如是則可為天下法式,則德常在。為天下式,常德不忒,人能為天下法式,則德常在於己,不復差忒。復歸於無極。德不差忒,則常生久壽,歸身於無窮極也。知其榮,守其辱,為天下谷。榮以喻尊貴,辱以喻污濁。人能知己之有榮貴,當復守之以污濁,如是則天下歸之,如水流入深谷也。為天下谷,常德乃足足,止也。人能為天下谷,則德乃常止於己。復歸於樸。復當歸身於質樸,不復為文飾。樸散則為器,器,用也。萬物之樸散則為器用也。若道散則為神明,流為日月,分為五行也。聖人用之則為官長。聖人升用則為百官之元長也。故大制不割。聖人用之則以大道制御天下,無所傷割,治身則以大道制御情欲,不害精神也。

道德經▪第二十九章

將欲取天下而為之,吾見其不得已。天下神器,不可為也,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故物或行或隨;或歔或吹;或強或羸;或挫或隳。是以聖人去甚,去奢,去泰。

將欲取天下欲為天下主也。而為之,欲以有為治民。吾見其不得已。我見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,天道惡煩濁,人心惡多欲。天下神器,不可為也。器,物也。人乃天下之神物也,神物好安靜,不可以有為治。為者敗之,以有為治之,則敗其質性。執者失之。強執教之,則失其情實,生於詐偽也。故物或行或隨,上所行,下必隨之也。或歔或吹,歔,溫也。吹,寒也。有所溫必有所寒也。或強或羸,有所強大,必有所贏弱也。或挫或隳。載,安也。隳,危也。有所安必有所危,明人君不可以有為治國與治身也。是以聖人去甚,去奢,去泰。甚謂貪淫聲色。奢謂服飾飲食。泰謂宮室臺榭。去此三者,處中和,行無為,則天下自化。

道德經▪第三十章

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強天下。其事好還。師之所處,荊棘生焉。大軍之後,必有凶年。善有果而已,不敢以取強。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勿驕。果而不得已,果而勿強。物壯則老,是謂不道,不道早已。

以道佐人主者,謂人主能以道自輔佐也。不以兵強天下。以道自佐之主,不以兵革,順天任德,敵人自服。其事好還。其舉事好還自責,不怨於人也。師之所處,荊棘生焉。農事廢,田不修。大軍之後,必有凶年。天應之以惡氣,即害五穀,盡傷人也。善有果而已,善用兵者,當果敢而已,不美之。不敢以取強。不以果敢取強大之名也。果而勿矜當果敢謙卑,勿自矜大也。果而勿伐,當果敢推讓,勿自伐取其美也。果而勿驕,驕,欺也。果敢勿以驕欺人。果而不得已,當過果敢至誠,不當逼迫不得已也。果而勿強果敢勿以為強兵、堅甲以欺凌人也。物壯則老,草木壯極則枯落,人壯極則衰老也。言強者不可以久。是謂不道。枯老者,坐不行道也。不道早已。不行道者早死。

道德經▪第三十一章

夫佳兵者,不祥之器,物或惡之,故有道者不處。君子居則貴左,用兵則貴右。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為上。勝而不美,而美之者,是樂殺人。夫樂殺人者,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。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。偏將軍居左,上將軍居右,言以喪禮處之。殺人之衆,以哀悲泣之,戰勝以喪禮處之。

夫佳兵者,不祥之器,佳,飾也。祥,善也。兵者,驚精神,濁和氣,不善人之器也,不當修飾之。物或惡之,兵動則有所害,故萬物無有不惡之者。故有道者不處。有道之人不處其國。君子居則貴左,貴柔弱也。用兵則貴右。貴剛強也,此言兵道與君子之道反,所貴者異也。兵者,不祥之器,兵,革者。不善之器也。非君子之器,非君子所貴重之器也。不得已而用之。謂遭衰逆亂禍,欲加萬民,乃用之以自守。恬淡為上。不貪土地,利人財寶。勝而不美,雖得勝而不以為利己也。而美之者,是樂殺人。美得勝者,是為喜樂殺人者也。夫樂殺人者,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。為人君而樂殺人者,此不可使得志於天下矣,為人主必專制人命,妄行刑誅。吉事尚左,左,生位也。凶事尚右,陰道殺人。偏將軍居左,偏將軍卑而居陽者,以其不專殺也。上將軍居右。上將軍尊而居陰者,以其專主殺也。言以喪禮處之。上將軍居右,喪禮尚右,死人貴陰也。殺人之眾,以哀悲泣之;傷己德薄,不能以道化人,而害無辜之民。戰勝,以喪禮處之。古者戰勝,將軍居喪主禮之位,素服而哭之,明君子貴德而賤兵,不得以而誅不祥,心不樂之,比於喪也,知後世用兵不已故悲痛之。

道德經▪第三十二章

道常無名。樸雖小,天下莫能臣也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賓。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民莫之令而自均。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將知止,知止所以不殆。譬道之在天下,猶川谷之與江海。

道常無名,道能陰能陽,能弛能張,能存能亡,故無常名也。樸雖小,天下莫能臣也。道樸雖小,微妙無形,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也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賓。侯王若能守道無為,萬物將自賓,服從於德也。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,侯王動作能與天相應和,天即降下甘露善瑞也。民莫之令而自均。天降甘露善瑞,則萬物莫有教令之者,皆自均調若一也。始制有名,始,道也。有名,萬物也。道無名能制於有名,無形,能制於有形也。名亦既有,既,盡也。有名之物,盡有情欲,叛道離德,故身毀辱也。夫亦將知之。人能法道行德,天亦將自知之。知之,所以不殆。天知之,則神靈祐助,不復危怠。譬道之在天下,猶川谷之與江海。譬言道之在天下,與人相應和,如川谷與江海相流通也。

道德經▪第三十三章
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。知足者富。強行者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。死而不亡者壽。

知人者智,能知人好惡,是為智。自知者明。人能自知賢與不肖,是為反聽無聲,內視無形,故為明也。勝人者有力,能勝人者,不過以威力也。自勝者強。人能自勝己情欲,則天下無有能與己爭者,故為強也。知足者富,人能知足,則長保福祿,故為富也。強行者有志,人能強力行善,則為有意於道,道亦有意於人。不失其所者久,人能自節養,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氣,則可以長久。死而不亡者壽。目不妄視,耳不妄聽,口不妄言,則無怨惡於天下,故長壽。

道德經▪第三十四章

大道汎兮,其可左右。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,功成不名有。衣養萬物而不為主,常無欲,可名於小;萬物歸焉,而不為主,可名為大。以其終不自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

大道氾兮,言道氾氾,若浮若沉,若有若無,視之不見,說之難殊。其可左右。道可左可右,無所不宜。萬物恃之而生,恃,待也。萬物皆待道而生。而不辭,道不辭謝而逆止也。功成不名有,有道不名其有功也。愛養萬物而不為主。道雖愛養萬物,不如人主有所收取。常無欲,可名於小。道匿德藏名,怕然無為,似若微小也。萬物歸焉而不為主,萬物皆歸道受氣,道非如人主有所禁止也。可名為大。萬物橫來橫去,使名自在,故可名於大也。是以聖人終不為大,聖人法道匿德藏名,不為滿大。故能成其大。聖人以身師導,不言而化,萬事修治,故能成其大。

道德經▪第三十五章

執大象,天下往。往而不害,安平大。樂與餌,過客止。道之出口,淡乎其無味,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,用之不足既。

執大象,天下往。執,守也。象,道也。聖人守大道,則天下萬民移心歸往之也。治身則天降神明,往來於己也。往而不害,安﹑平﹑太。萬民歸往而不傷害,則國家安寧而致太平矣。治身不害神明,則身安而大壽也。樂與餌,過客止,餌,美也。過客,一也。人能樂美於道,則一留止也。一者,去盈而處虛,忽忽如過客。道之出口,淡乎其無味,道出入於口,淡淡非如五味有酸鹹苦甘辛也。視之不足見,足,得也。道無形,非若五色有青黃赤白黑可得見也。聽之不足聞,道非若五音有宮商角徵羽可得聽聞也。用之不足既。既,盡也。謂用道治國,則國安民昌。治身則壽命延長,無有既盡之時也。

道德經▪第三十六章

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;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;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。是謂微明。柔弱勝剛強。魚不可脫於淵,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
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。先開張之者,欲極其奢淫。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。先強大之者,欲使遇禍患。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。先興之者,欲使其驕危。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。先與之者,欲極其貪心。是謂微明。此四事,其道微,其效明也。柔弱勝剛強。柔弱者久長,剛強者先亡也。魚不可脫於淵,魚脫於淵,謂去剛得柔,不可復制焉。國之利器,不可以示人。利器者,謂權道也。治國權者,不可以示執事之臣也。治身道者,不可以示非其人也。

道德經▪第三十七章

道常無為而無不為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。無名之樸,夫亦將無欲。不欲以靜,天下將自定。

道常無為而無不為。道以無為為常也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。言侯王若能守道,萬物將自化效於己也。化而欲作,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。吾,身也。無明之樸,道德也。萬物已化效於己也。復欲作巧偽者,侯王當身鎮撫以道德也。無名之樸,夫亦將無欲。不欲以靜,言侯王鎮撫以道德,民亦將不欲,故當以清靜導化之也。天下將自定。能如是者,天下將自正定也。

道德經▪第三十八章
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上德無為而無以為;下德為之而有以為。上仁為之而無以為;上義為之而有以為。上禮為之而莫之應,則攘臂而扔之。故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夫禮者,忠信之薄,而亂之首。前識者,道之華,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處其厚,不居其薄;處其實,不居其華。故去彼取此。

上德不德,上德,謂太古無名號之君,德大無上,故言上德也。不德者,言其不以德教民,因循自然,養人性命,其德不見,故言不德也。是以有德。言其德合於天地,和氣流行,民德以全也。下德不失德,下德,謂號謚之君,德不及上德,故言下德也。不失德者,其德可見,其功可稱也。是以無德。以有名號及其身故。上德無為謂法道安靜,無所施為也。而無以為,言無以名號為也。下德為之言為教令,施政事也。而有以為。言以為己取名號也上仁為之上仁謂行仁之君,其仁無上,故言上仁。為之者,為人恩也。而無以為,功成事立,無以執為。上義為之為義以斷割也。而有以為。動作以為己,殺人以成威,賊下以自奉也。上禮為之謂上禮之君,其禮無上,故言上禮。為之者,言為禮制度,序威儀也。而莫之應,言禮華盛實衰,飾偽煩多,動則離道,不可應也。則攘臂而扔之。言禮煩多不可應,上下忿爭,故攘臂相仍引。故失道而後德,言道衰而德化生也。失德而後仁,言德衰而仁愛見也。失仁而後義,言仁衰而分義明也。失義而後禮。言義衰則失禮聘,行玉帛也。夫禮者,忠信之薄言禮廢本治末,忠信日以衰薄。而亂之首。禮者賤質而貴文,故正直日以少,邪亂日以生。前識者,道之華不知而言知為前識,此人失道之時,得道之華。而愚之始。言前識之人,愚闇之倡始也。是以大丈夫處其厚,大丈夫謂得道之君也。處其厚者,謂處身於敦樸。不居其薄,不處身違道,為世煩亂也。處其實,處忠信也。不居其華。不尚華言也。故去彼取此。去彼華薄,取此厚實。

道德經▪第三十九章

昔之得一者:天得一以清;地得一以寧;神得一以靈;谷得一以盈;萬物得一以生;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。其致之,天無以清,將恐裂;地無以寧,將恐發;神無以靈,將恐歇;谷無以盈,將恐竭;萬物無以生,將恐滅;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。故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。是以侯王自稱孤、寡、不穀。此非以賤為本耶?非乎?故致數譽無譽。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

昔之得一者:昔,往也。一,無為,道之子也。天得一以清,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。地得一以寧,言地得一故能安靜不動搖。神得一以靈,言神得一故能變化無形。谷得一以盈,言谷得一故能盈滿而不絕也萬物得一以生,言萬物皆須道以生成也。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。言侯王得一故能為天下平正其致之。致,誡也。謂下六事也。天無以清將恐裂,言天當有陰陽弛張,晝夜更用,不可但欲清明無已時,將恐分裂不為天。地無以寧將恐發,言地當有高下剛柔,節氣五行,不可但欲安靜無已時,將恐發泄不為地。神無以靈將恐歇,言神當有王相囚死休廢,不可但欲靈變無已時,將恐虛歇不為神。谷無以盈將恐竭,言谷當有盈縮虛實,不可但欲盈滿無已時,將恐枯竭不為谷。萬物無以生將恐滅,言萬物當隨時生死,不可但欲長生無已時,將恐滅亡不為物。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。言侯王當屈己以下人,汲汲求賢,不可但欲貴高於人無已時,將恐顛蹶失其位。故貴以賤為本,言必欲尊貴,當以薄賤為本,若禹稷躬稼,舜陶河濱,周公下白屋也。高以下為基言必欲尊貴,當以下為本基,猶築牆造功,因卑成高,不下堅固,後必傾危。是以侯王自謂孤、寡、不轂。孤寡喻孤獨,不轂喻不能如車轂為眾輻所湊。此非以賤為本邪?言侯王至尊貴,能以孤寡自稱,此非以賤為本乎,以曉人?非乎!嗟嘆之辭。故致數輿無輿,致,就也。言人就車數之為輻、為輪、為轂、為衡、為轝,無有名為車者,故成為車,以喻侯王不以尊號自名,故能成其貴。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琭琭喻少,落落喻多,玉少故見貴,石多故見賤。言不欲如玉為人所貴,如石為人所賤,當處其中也。

道德經▪第四十章

反者道之動;弱者道之用。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

反者道之動,反,本也。本者,道之所以動,動生萬物,背之則亡也。弱者道之用。柔弱者,道之所常用,故能常久。天下萬物生於有,天下萬物皆從天地生,天地有形位,故言生於有也。有生於無。天地神明,蜎飛蠕動,皆從道生。道無形,故言生於無也。此言本勝於華,弱勝於強,謙虛勝盈滿也。

道德經▪第四十一章

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為道。故建言有之:明道若昧;進道若退;夷道若纇;上德若谷;太白若辱;廣德若不足;建德若偷;質真若渝;大方無隅;大器晚成;大音希聲;大象無形;道隱無名。夫唯道,善貸且成。

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。上士聞道,自勤苦竭力而行之。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。中士聞道,治身以長存,治國以太平,欣然而存之,退見財色榮譽,惑於情欲,而復亡之也。下士聞道,大笑之。下士貪狠多欲,見道柔弱,謂之恐懼,見道質樸,謂之鄙陋,故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為道。不為下士所笑,不足以名為道。故建言有之:建,設也。設言以有道,當如下句。明道若昧,明道之人,若闇昧無所見。進道若退,進取道者,若退不及。夷道若纇。夷,平也。大道之人不自別殊,若多比類也。上德若谷,上德之人若深谷,不恥垢濁也。大白若辱,大潔白之人若汙辱,不自彰顯。廣德若不足,德行廣大之人,若愚頑不足也。建德若偷,建設道德之人,若可偷引使空虛也。質真若渝,質樸之人,若五色有渝淺不明也。大方無隅,大方正之人,無委屈廉隅。大器晚成,大器之人,若九鼎瑚璉,不可卒成也。大音希聲,大音猶雷霆待時而動,喻當愛氣希言也。大象無形,大法象之人,質樸無形容。道隱無名。道潛隱,使人無能指名也。夫惟道,善貸且成。成,就也。言道善稟貸人精氣,且成就之也。

道德經▪第四十二章
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。人之所惡,唯孤、寡、不穀,而王公以為稱。故物或損之而益,或益之而損。人之所教,我亦教之。強梁者不得其死,吾將以為教父。

道生一,道使所生者一也。一生二,一生陰與陽也。二生三,陰陽生和、清、濁三氣,分為天地人也。三生萬物。天地人共生萬物也,天施地化,人長養之也。萬物負陰而抱陽,萬物無不負陰而向陽,迴心而就日。沖氣以為和。萬物中皆有元氣,得以和柔,若胸中有藏,骨中有髓,草木中有空虛與氣通,故得久生也。人之所惡,惟孤﹑寡﹑不穀,而王公以為稱。孤寡不轂者,不祥之名,而王公以為稱者,處謙卑,法空虛和柔。故物或損之而益,引之不得,推之必還。或益之而損。夫增高者志崩,貪富者致患。人之所教,謂眾人所教,去弱為強,去柔為剛。我亦教之。言我教眾人,使去強為弱,去柔為剛。強梁者不得其死,強粱者,謂不信玄妙,背叛道德,不從經教,尚勢任力也。不得其死者,為天命所絕,兵刃所伐,王法所殺,不得以壽命死。吾將以為教父。父,使也。老子以強梁之人為教,誡之始也。

道德經▪第四十三章

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。無有入無間,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。不言之教,無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
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。至柔者,水也。至堅者,金石也。水能貫堅入剛,無所不通。無有入無間。無有謂道也。道無形質,故能出入無間,通神明濟群生也。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。吾見道無為而萬物自化成,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於人也。不言之教,法道不言,師之以身。無為之益,法道無為,治身則有益於精神,治國則有益於萬民,不勞煩也。天下希及之。天下,人主也。希能有及道無為之治身治國也。

道德經▪第四十四章

名與身孰親?身與貨孰多?得與亡孰病?是故甚愛必大費;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

名與身孰親。名遂則身退也。身與貨孰多。財多則害身也。得與亡孰病。好得利則病於行也。甚愛必大費,甚愛色,費精神。甚愛財,遇禍患。所愛者少,所亡者多,故言大費。多藏必厚亡。生多藏於府庫,死多藏於丘墓。生有攻劫之憂,死有掘塚探柩之患。知足不辱,知足之人絕利去欲,不辱於身。知止不殆,知可止,則財利不累於身,聲色不亂於耳目,則身不危殆也。可以長久。人能知止足則福祿在己,治身者,神不勞;治國者,民不擾,故可長久。

道德經▪第四十五章

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沖,其用不窮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辯若訥。躁勝寒靜勝熱。清靜為天下正。

大成若缺,謂道德大成之君也。若缺者,滅名藏譽,如毀缺不備也。其用不弊,其用心如是,則無敝盡時也。大盈若沖,謂道德大盈滿之君也。若沖者,貴不敢驕也,富不敢奢也。其用不窮。其用心如是,則無窮盡時也。大直若屈,大直,謂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。若屈者,不與俗人爭,若可屈折。大巧若拙,大巧謂多才術也。若拙者,亦不敢見其能。大辯若訥。大辯者,智無疑。若訥者,口無辟躁勝寒,勝,極也。春夏陽氣躁疾於上,萬物盛大,極則寒,寒則零落死亡也。言人不當剛躁也。靜勝熱,秋冬萬物靜於黃泉之下,極則熱,熱者生之源。清靜能為天下正。能清靜則為天下之長,持身正則無終已時也。